深度|污水處理行業產業鏈、政策及上市公司現狀
(一)污水處理的定義
污水處理是指為使水質達到一定使用標準而采取的物理、化學措施。飲用水的低標準由環保部門制定。工業用水有自己的要求。水的溫度、顏色、透明度、氣味、味道等物理特性是判斷水質好壞的基本標準。水的化學特性,如其酸堿度、所溶解的固體物濃度和氧氣含量等,也是判斷水質的重要標準。如有些草原自然水中全溶固體物濃度高達1000毫克/升,而加拿大規定飲用水中全溶固體物濃度不得超過500毫克/升,許多工業用水還要求濃度不得高于200毫克/升。這種水,即便其物理性質符合要求,也不能隨便使用。另外,來自自然界、核事故和核電站等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也是必須進行監測的重要特性污水處理是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
污目前常用的水處理技術有三大方法,第一:生物化學法,如活化污泥法,生物結層法,混合生物法等;第二:物理化學法,如粒質過濾法,活化炭吸附法,化學沉淀法;第三自然處理法,如穩定塘法,氧化溝法,人工濕地法,化學色可賽思樹脂處理法納濾膜分離原理。其中第三種方法是介于生物化學法與物理化學法之間。
(二)污水處理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1、全國水質略有改善但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
根據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地表水1940個評價、考核、排名斷面(點位)中,I類、II類、III類、IV類、V類和劣V類分別占2.4%、37.5%、27.9%、16.8%、6.9%和8.6%。與2014年相比,II類上升7.1個百分點、IV類下降4.1個百分點,水質略有提升。
在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1617個國考斷面中,I類34個,占2.1%;II類676個,占41.8%;III類441個,占27.3%;IV類217個,占13.4%;V類102個,占6.3%;劣V類147個,占9.1%。其中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和珠江流域水質良好,黃河、松花江、淮河和遼河流域為輕度污染,海河流域為重度污染。水質情況整體改善,但形式依然不容樂觀,特別是海河流域,V類占8.7%,劣V類占41.0%,流域內工業發達、污染源密集、人口密度高,水資源短缺,污水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全國地表水水質情況
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水質情況
此外,國土資源部門對全國31個省(區、市)255個地級市行政區的6124個監測點展開地下水監測。評價結果顯示:水質為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占10.1%、25.4%、4.4%、45.4%、14.7%,較差級和極差級總占比超60%。地下水的水質狀況與地表水相比更令人堪憂。全國1333處水源地忠約有1/4為地下水源,且污染的持續時間更長、治理難度更大。
各流域地下水水質情況
2、污水治理產業市場容量巨大
根據我國的“十三五”規劃,水處理的行業將突破萬億的市場規模,市場容量巨大,投資機會眾多。
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容量分析
(三)污水處理的政策
由于環保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其受政策驅動因素非常巨大。我國第一次提出環保概念時間是在1973年8月5日至20日由國務院委托國家計委(現發改委)在北京組織召開的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和中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
從此規定開始,我國環保產業正式起步。經過44年的發展,從原來有環保設備的就算符合環保標準,到現在不僅環保設備要運營而且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需要達到國家標準才算符合環保標準,我國環保對于企業的定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